【云南日报】教育帮扶在行动!云南省高校“假期暖心帮扶”活动典型案例发布

2025年4月24日 信息来源:新闻中心
编辑:陈茜 校对:杨俊文 责编:宁显美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切实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2024到2025年寒暑假期间,中共云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组织开展假期学生心理健康暖心帮扶活动,涌现10个典型案例。

跨越3万公里,为300多个家庭送去了温暖的关怀;在新媒体平台上播撒心理健康的知识种子,同时带领志愿者们深入田野与村庄,用趣味盎然的活动浇灌孩子们心田里的花朵……云南的这些高校用一场场充满爱意的行动,不仅点燃了希望之火,也为参与者的心中种下了温暖与力量的种子,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1、传递心文化,暖心助成长

——昆明理工大学2024年暑期“暖心帮扶”活动

在2024年暑假,昆明理工大学精心组织了“传递心文化,暖心助成长”的学生心理健康暖心帮扶活动,覆盖云南省内多地300多个学生家庭,总里程超3万公里。学校通过家访形式深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及其面临的实际困难,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帮助。法学院分队前往偏远山区,不仅带去了对学生的关怀与鼓励,还详细介绍了专业前景及解答家长疑问;国资学院分队不畏艰险,深入大山探访学生家庭,揭示了边远地区孩子们求学的艰难与坚韧。此外,学校结合“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建志愿者团队,赴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开展心理辅导和社会实践,如科技赋能教育、科学DIY创作等,激发孩子们对未来的好奇与向往,构建起一座跨越距离的心灵桥梁,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播撒爱与希望的种子,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此次活动展示了高校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积极努力和显著成效。

2、公助成长 卫“心”赋能

——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寒假学生心理健康暖心帮扶工作案例

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2025年寒假期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心理健康暖心帮扶活动。线上方面,动员超过1000名学生及其家长共同观看“云南学生心理健康大课堂”等系列节目,提升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强化了自我心理测评的意义与价值。线下活动中,“心灵守望,阳光同行”志愿队走进玉溪市易门县社区,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了直接的心理支持和服务,包括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非遗拓印及书法体验活动,并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一对一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累计服务超200人次。此外,学院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假期安全教育,通过组织观看安全视频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有效预防潜在的心理危机。这些举措不仅传递了心理健康知识,也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3、医心护航·寒假心理赋能行动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寒假学生心理健康暖心帮扶工作案例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2025年寒假期间,实施了“医心护航·寒假心理赋能行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心理健康暖心帮扶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完成了3000余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针对发现的314名存在焦虑、抑郁等问题的学生进行了精准干预,包括辅导员培训和精神科医生指导下的分层干预,成功处理了一起心理危机事件。其次,采用创新的家校互动模式,组织家访工作队深入学生家庭,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共识共信,共同探讨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方法。此外,为缓解学生面临的考研、实习、就业等多重压力,学院还组织了素质拓展活动,并深入怒江州泸水市六库镇开展慰问勉励活动,邀请毕业生代表分享经验,激励学生坚守初心。通过人文关怀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如感恩服务、义诊活动等,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复原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医学人文精神。这一系列举措展示了学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高度关注和有效支持。

4、青春暖冬行,“益童”暖童心

——文山学院“高校+社区+社工”儿童心理关爱新路径

文山学院于2024年寒假期间,联合文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及当地社区,启动了“青春暖冬行,‘益童’暖童心”心理志愿服务活动。该活动采用“高校+社区+社工”的创新模式,在文山市卧龙街道大以古社区针对儿童面临的学业压力、性教育缺失和家庭陪伴不足等问题提供多元化的心理支持。志愿者们通过上门入户的方式建立了104份详细的儿童心理关爱档案,并开展了包括性教育普及、课业辅导、行为习惯养成、手工活动等在内的多项服务,覆盖了超过1732名社区儿童。特别地,通过七节性教育课程增强了孩子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性别平等观念;每日组织的体育运动则强化了团队协作精神。此外,活动还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形成了可持续的服务链条,为基层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提供了新路径,成功点亮了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明灯,同时也深化了社区与高校间的联系,构建了和谐社区的坚实基石。

5、温暖相伴,共筑成长

——昭通学院关爱留守儿童

昭通学院管理学院大学生志愿者于2025年1月6日至16日在曲靖市宣威市翠华村成功开展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活动”。此次活动通过多元化课程设计与暖心陪伴,为留守儿童提供了知识传授与心理关怀。志愿者们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如色彩丰富的识字卡片和创意绘画课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进行一对一课业辅导,尤其是数学和英语学科的难点突破,帮助孩子们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此外,还设置了爱国主义教育美育课程,结合观看电影《哪吒2》、《我和我的祖国》以及主题画作创作,厚植家国情怀。心理健康课程中,利用情景剧表演和沙盘游戏等创新形式,引导孩子们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并在“我的烦恼树洞”活动中分享成长困惑。膳食科普课堂则通过互动游戏教授均衡饮食的重要性,培养孩子们健康的生活习惯。整个活动不仅丰富了留守儿童的知识面,更温暖了他们的心灵,展现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心奉献精神。

6、你为我守护国门,我为你守护心门

——滇池学院赴磨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开展心理健康志愿服务活动

滇池学院心理志愿者服务队响应磨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邀请,开展了主题为“守国门平安·为心灵护航”的心理健康志愿服务活动。此次活动历时5天,行程超过300公里,覆盖了8个基层单位,为280名边防民辅警提供了心理测评,并通过4场团体心理辅导、多场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讲座以及10余人次的一对一心理咨询,有效提升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活动中,“情绪传递器”、“拼图寻友”等趣味心理活动帮助民辅警缓解了工作压力,增强了团队凝聚力;马晴老师的专题讲座则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应对心理压力和情绪管理技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不仅跨越地理距离,更在心灵层面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展示了高校与边防部门间的紧密合作,体现了社会服务的责任担当与专业能力,为民辅警们履行守边护国职责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守护之旅,也是警校联创共建的典范案例。

7、情暖童心

——德宏师专大学生寒假关爱留守 儿童公益“守护心灵 健康你我”心理健康帮扶行动活动典型案例

德宏师专在2025年寒假期间,于向家坝镇迎新社区举办了“情暖童心——守护心灵 健康你我”心理健康帮扶行动。此次活动旨在为留守儿童提供温暖的心理支持与成长指导,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互动活动促进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活动亮点包括自我展示环节,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同心圆转转转”游戏教会孩子们如何结交新朋友;《悲伤岛和幸福岛的故事》让孩子们认识到互助友爱的重要性,并通过讨论分享加深了对情感交流的理解。此外,孩子们还参与了制作新年愿望手抄报、黏土捏捏乐等创意活动,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此次公益活动惠及51名儿童,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假期生活,也让他们学会了感恩与尊重,播撒了希望与温暖的种子,为留守儿童的成长之路增添了色彩。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关爱的力量,为孩子们带来了积极正面的影响。

8、暖心帮扶 结对共建

——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假期“心理健康暖心帮扶”活动

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在2025年寒假期间,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部署,组织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暖心帮扶”活动。放假前夕,全校学生认真学习了“云南学生心理健康大课堂”,并通过云水职“心语”微信公众号推出系列推文,推介“守望云心”心理服务平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与西畴县的结对共建协议,学校邀请了校内专家李爱冰老师及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石梦媛校长,为西畴县中小学教师举办了三场线上线下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共覆盖3200名教师。

9、情暖新春 守护朝夕

——红河职业技术学院“情暖新春 守护朝夕”2025年寒假春节期间“一老一小”关爱服务活动

红河职业技术学院在2025年寒假春节期间,组织了“情暖新春 守护朝夕”——“一老一小”关爱服务活动。智能制造学院的老师们组成多个家访团队,深入弥勒朋普、文山平远镇等地的学生家中,通过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学习环境和生活状况,并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包括防溺水、防欺凌知识宣传及家庭教育指导等。此次活动不仅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调适,还特别强调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尽管面临交通不便和部分家长参与度不高的挑战,但通过优化家访路线、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社区的合作,以及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一次家访中,老师对蒙自期路白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关爱服务,有效促进了家校共育。这些举措展示了学校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的坚定承诺。

10、心理护航·家校共育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春季开学学生心理健康“假期暖心帮扶”典型案例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在2025年寒假期间,组织了以“心理护航·家校共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重点关注乡村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活动覆盖宣威市大坪子村、龙场镇、宝山乡等区域,通过构建“筛查—干预—教育—联动”四维服务体系,为乡村青少年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学院利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精准筛查,建立了分级心理档案,并针对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等问题进行了重点干预。创新的家校沟通机制引导家长记录孩子情绪变化,同时学校提供了线上家长教育培训,推广非暴力沟通方法。此外,结合当地文化,开展了如“心愿火把传递”团体辅导和“心灵画布”主题创作展等活动,将传统文化与情绪管理相结合,有效提升了孩子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支持感。此次实践不仅成功化解了一起自残倾向案例,并介入校园欺凌心理创伤辅导,还显著提高了家长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同时,实践推动了校地合作,共建“乡村健康驿站”,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与培训,增强了家庭和社区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支持网络。

中共云南省委教育工委 云南省教育厅供稿

云南日报-云新闻责编:段冯媛

审核:李春妮


原文链接:

https://ynrb-wap.yndaily.com/news_details.html?from=androidapp&eid=cd10f49ffcbf3ae7×tamp=1745757289667


维护:新闻中心 主管:党委宣传部 联系:0871-64893787